北京從薊城算起到現(xiàn)在三千多年,城市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遷都和水的變化有直接關(guān)系。多次重大的變化,都伴隨著水源的開發(fā)和河道的整治。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北京城是如何利用和改造水系的。
要說水,得先說地形。北京地區(qū)的地形決定了整體的水系格局。
北京的西部是太行山山脈,北部是燕山山脈,東南方向是平原。地理上把北京的這個平原稱為“北京灣”。
北京的各條河流從西北部群山中流向東南方向的平原。在古代時期,北京平原東南一帶水網(wǎng)稠密,有很多淀泊和沼澤。
這種地形布局特點,使從南方來的人只能從北京的西南角過來,即現(xiàn)在盧溝橋一帶。之后道路在平原上分叉向北行進。薊城就出現(xiàn)在這個南來北往的必經(jīng)之路上。下圖為北京歷史上的地形示意圖。

薊城于公元前1045年初建。東周時期燕國把國都遷往薊城。
秦朝時期,薊城是廣陽郡的郡治所在地。漢朝的薊城位置大概在現(xiàn)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下圖為薊城位置示意圖,圖中虛線是后來明清北京城的位置。

古代,“西湖”和洗馬溝是薊城主要水源。“西湖”是現(xiàn)在蓮花池的前身,位于現(xiàn)在廣安門外的位置。洗馬溝也稱蓮花河。
下圖為薊城、“西湖”、洗馬溝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圖片最左邊是?(lěi)水,即現(xiàn)在的永定河。

薊城的東北方向有一條從現(xiàn)在紫竹院湖泊流出的高粱河。三國時期的魏國于公元250年建造車箱渠,引永定河水注入薊城北部的高梁河。
隋朝的薊城是涿郡的治所。唐朝的薊城是幽州的治所。唐朝后期,隨著中國北部的游牧民族加強侵略,北京地區(qū)的意義變得越來越重要。
宋朝時期,遼國漸漸侵占了北京一帶。公園938年,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遼國在北京地區(qū)建立了陪都。遼代采用“五京”制度,北京被稱為五京中的“南京”,又稱“燕京”。
遼代(916-1125)和金代(1115-1234)是北京發(fā)展歷史上重要的過渡時期。從這時開始,北京逐漸變成了中國的行政中心。
金朝的都城為“金中都”。下圖為遼南京城、金中都城范圍與現(xiàn)在北京地圖疊加的示意圖:

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朝首領(lǐng)完顏亮命人在原來燕京城基礎上擴建新的都城。1153年(金貞元元年)完顏亮正式遷都。
遼金時期,由于城市規(guī)模擴大和皇家園林的修建,北京需水量大增。因此興建了很多飲水工程。
下圖為洗馬溝(蓮花河)的水從“西湖“(蓮花池)流入金中都同樂園的示意圖。洗馬溝的水同時也被引入護城河。

1170年(金大定十年),金朝開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入城,連接玉淵潭,并通過閘河連接通州運河。
金朝還在高粱河上游西北方向,引甕山泊(即現(xiàn)在的昆明湖)的水入高粱河,從而增加了高粱河的水量。
甕山泊、高粱河、金口河、玉淵潭的相互關(guān)系見下圖:

圖中的白蓮潭即是現(xiàn)在的積水潭,因湖中盛長白蓮而得名。
高粱河下游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方向經(jīng)過壩河,通向溫榆河。另一個方向由高粱河西河接入接入北護城河,然后通過閘河流向通州。
從下圖中能看出金中都城周邊幾條主要水道的位置關(guān)系。

1179年(大定十九年),金朝在白蓮潭(積水潭)附近建設了一座離宮,名為大寧宮(也叫太寧宮),并在白蓮潭中堆筑瓊?cè)A島。瓊?cè)A島就是現(xiàn)在北海公園的白塔山。
大寧宮和瓊?cè)A島的具體位置見下圖:

下圖為《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中的金朝水系格局圖。彩色的圖上幾個主要的湖泊和水系看得更清楚一些。

金中都于1215年被蒙古軍隊摧毀。之后元朝在金中都東北方向興建了元大都。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元大都以瓊?cè)A島及其周邊湖泊為中心修建。 湖泊東岸布置大內(nèi)宮殿(紫禁城前身),湖泊西岸布置隆福宮和興圣宮。瓊?cè)A島所在的湖泊被稱為太液池。見下圖:

元大都以前,北京以蓮花池為主要水源。從元大都時期開始,以高粱河水系為主要水源。
元大都需要通過漕運運來全國各地的糧食。為了引水接濟漕運,1262年(中統(tǒng)三年),郭守敬把元大都城西北60里以外神山(今鳳凰山)的白浮泉引入甕山泊(即現(xiàn)在的昆明湖),經(jīng)過高粱河,引入積水潭(白蓮潭)。
水從積水潭(白蓮潭)出來,一方面向東通過壩河流向溫榆河;另一方面向南流入通惠河,再向東連接通州大運河。
下圖為元大都城與周邊河湖水系關(guān)系示意圖:

元明清時期,北京的水源都是來源于白浮泉和玉泉山,通過金水河和高粱河引入北京城。
金水河引玉泉山的水,流經(jīng)太液池之后和通惠河交匯。金水河為宮苑專用,和其他的河水不相混。下圖為金水河、元大都、通惠河布局示意圖:

通惠河由元世祖忽必烈命名,該工程在1292年(元二十九年)動工并完工。這之后,元大都的河運暢通,船舶進入都城結(jié)隊停在積水潭上。積水潭一帶成為當時都城商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從元朝到清朝,通惠河使用了六百余年。
下圖為《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中的元大都水系格局示意圖。

明朝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礎上改造而成。由于城市布局的變化,再加上水量不大,明朝的通惠河已不適合漕運。因此明代漕運的糧食先通過水運運到通州,再從通州陸運到京城。
清朝基本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清朝最大的建設是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園。
乾隆初年,對甕山泊進行改造,引入西山碧云寺和臥佛寺的泉水,流經(jīng)玉泉山匯入甕山泊,并在甕山泊設置水閘。
1750年(乾隆十五年)甕山泊被改名為昆明湖。昆明湖的改造為三山五園地區(qū)帶來了豐富的水源。
昆明湖流出的水,經(jīng)過長河,到達積水潭,然后經(jīng)過中海、南海到達護城河。見下圖:(圖中打斜線的部分是明清北京城的范圍。)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清朝開鑿南旱河,引西山泉水入玉淵潭,又經(jīng)過三里河,流入西護城河。
下圖為1860年(咸豐十年)三山五園一帶的布局示意圖。能看到南旱河從西山引出。長河從昆明湖引出。

下圖為《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中的明清水系布局示意圖。

以上就是對從歷史上到建國前,北京地區(qū)水系布局和城市建設關(guān)系的一個大致的研究。
建國后北京的水系有了新的變化?,F(xiàn)代社會的技術(shù)力量遠遠強于古代。北京在建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改造,包括建設水庫,修建引水渠和水壩,整體綜合治理等。
現(xiàn)在北京的整個水利布局和過去已經(jīng)大不相同。很多過去的河流和泉水基本只剩下了名稱。
北京今年六月份發(fā)布了《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 下圖為這個規(guī)劃里的北京市水系布局圖。

下圖為2016年北京總體規(guī)劃中的“中心城區(qū)藍網(wǎng)系統(tǒng)規(guī)劃圖”??梢钥闯鲇幸恍┖恿餮赜昧藲v史上的名稱和河道,比如長河、蓮花河、壩河、通惠河等。

對于現(xiàn)代北京的河湖水系具體情況,網(wǎng)上都有詳細資料,我就不再重復介紹了。
本文作者:城市叢談(KKND2080)。禁止轉(zhuǎn)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