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屆“世界水日”。上游新聞記者走進重慶自來水公司沙坪壩水廠,探訪“一滴水”從江里到家里的“智慧之旅”。
沙坪壩水廠主要供水沙坪壩區(qū)域,是45萬戶約100萬人的“水源地”。
站在水廠的沉淀工藝區(qū),憑欄遠望的嘉陵江,就是水廠的原水取水點。江心水通過深井車間提升至配水井,再經過原水管道到達水廠沉淀池。
沉淀工藝區(qū)域主要分為預沉池和沉淀池,“一滴水”經過混合、絮凝、沉淀三個步驟,才能完成水質處理的第一環(huán)。“一滴水”的“智慧之旅”,就是從這里開始。
在原水處理過程中,要用絮凝劑降低濁度。這是一種能夠使懸浮物和膠體物質凝聚成較大的團塊,從而便于過濾和沉淀的化學物質。
“現在綜合考慮溫度、水量、濁度等,通過采集的數據進行智能運算來確定絮凝劑的量。同時,系統(tǒng)還能基于數據池不斷學習并優(yōu)化運算。”水廠生產科副科長張金銘說,不管是加絮凝劑還是加氯,在量的把握上更科學,成本減少10%。
過去因為功能不完善,各工藝段大量數據缺失,原水處理加藥加氯靠人為經驗控制,也靠人工控制運行,濃度和量的調節(jié)受人為因素影響大,很容易造成浪費。自動化水平專項摸底調查顯示,該水廠當時自控率只有36.67%。
2021年,重慶水務集團決定率先在沙坪壩水廠開展智能水廠試點示范建設,完成了對自控和監(jiān)測設備的更新,大部分設備實現遠程控制和監(jiān)測,且有了智能配劑、智能加氯、濾池智能反沖三個高級工藝控制。
水廠的智能遠不止于此。比如智能運管平臺,通過完成3D可視化建模,目前能夠直觀地展現主廠工藝、管道及設備的具體信息,也能實現生產數據、設備、工單、視頻、報警和報表等管理功能,大幅提升了水廠數字化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平臺實現“一張圖”管理,在“一張圖”上對全廠各項指標數據進行圖形化顯示,為管理層對全廠運營績效評估、輔助決策提供數據依據。
經過沉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原水中的泥沙、大部分懸浮物得以去除,原水濁度大幅降低。隨后,上層清水經集水槽匯流,進入下一步過濾工序。
濾池與沉淀池大同小異,只是形狀上不同,呈“V”型?,F場工作人員介紹,V型濾池具有截污量大,過濾周期長的特點。水流自上而下,通過濾砂的截留,細小懸浮物、有機物、細菌被大量去除,濁度可進一步降低。水的濁度降到規(guī)定標準以內,就可以通過清水池的管道匯入水泵房。
就這樣,達標的水通過水泵加壓,經過輸配水管網送到千家萬戶。據現場一負責人介紹,“一滴水”從江里上岸到輸出水廠,前后時間已縮短到一個半小時左右。
水廠實現智能加氯配劑,進一步提高了水質安全保障。數據顯示,目前,相比系統(tǒng)投用前2022年1-8月,絮凝劑消耗和氯耗的降幅超過15%。
智能水廠建設在降本增效上同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如,智能水廠建設對濾池反沖系統(tǒng)進行了深入優(yōu)化,并建立智能反沖數學模型,對于節(jié)約反沖水、反沖用電和跑沙有明顯效益。
據統(tǒng)計,2022年以來,沙坪壩水廠年反沖節(jié)水?68萬?m³,反沖水量節(jié)省經濟效益將近14萬元;年節(jié)約濾池反沖跑沙補沙費用18萬元;共計約32萬元/年。
自來水安全使用小常識:
1.自來水煮沸后,表面有一層白色漂浮物或有白色鍋垢,會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白色漂浮物或鍋垢是水中氫碳酸鹽加熱變成碳酸鈣固體,其存在自來水中的濃度對人體健康并無不良影響。
2.水龍頭中為什么會放出黃水?
水質發(fā)黃原因有多個。一是因為從用戶總表后第一個閥門至用戶家中的自來水管管材不符合要求,比如劣質鍍鋅管容易內部銹蝕使水質受到污染。這種現象在早晨尤為突出,水管放出黃水時多放一會兒,使黃水流凈;二是使用二次供水設施水的用戶,因產權單位未按規(guī)定定期清刷、清毒水池及水箱,容易造成自來水的二次污染;三是道路上的供水管道因不可抗力造成突發(fā)性爆管,搶修過程中帶入泥沙可能造成局部、短時出現渾水現象,遇此情況放凈渾水后即可恢復正常。
3.定期自檢用水設施,關閉用水閥門后如出現水表行走,說明漏水。
4.長期無人居住的房屋,應到轄區(qū)自來水營業(yè)廳辦理暫停用水手續(xù),并關閉用水閥門;將自家的電話號碼留給鄰居,以便情況緊急時聯系。